2024年6月,克罗地亚自由潜水员布迪米尔·马里西奇在欧帕提亚的布里斯托尔酒店泳池中,完成了一项让人瞠目结舌的壮举——静态憋气29分33秒,成功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。这一令人震惊的数字,不仅令普通人感到不可思议,更让医学专家陷入了激烈的讨论:人类真的能够在不呼吸的情况下存活近半小时吗?
这一切并不是电影特效,也不是魔术表演,而是一场经过严格监控的极限挑战。在挑战开始时,马里西奇的脸浸入水中,计时器开始跳动。他的生命体征被实时传输到医疗团队的屏幕上,心率降至30次/分钟,血氧饱和度缓慢下降,但他的意识始终保持清醒——直到29分33秒,他猛地抬头,大口吸气,现场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。
那么,窒息29分钟,究竟是科学还是神话呢?医学教科书告诉我们,人在缺氧状态下,5分钟大脑就会开始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,而10分钟后存活率几乎为零。然而,自由潜水运动员们一次次挑战着这一铁律。马里西奇的纪录并不是孤例。早在2012年,丹麦选手斯蒂格·塞弗林森就以22分钟的成绩震惊了世界,之后这一纪录被多次打破。
那么,为什么他们能够在缺氧的情况下存活这么长时间呢?答案在于人类的哺乳动物潜水反射(MDR)。当面部接触冷水时,身体会自动进入“节能模式”:心跳减缓,血管收缩,血液优先供应大脑和心脏。这一机制原本是帮助海豹、鲸鱼等哺乳动物深潜的,而自由潜水员通过极端训练,将其开发到了极致。
马里西奇的日常训练如同一场生理学实验。他通过高二氧化碳耐受训练,逐渐让身体适应酸中毒状态;低氧冥想则帮助他在血氧低于80%时保持专注,避免恐慌。此外,他还通过特殊的呼吸法刺激脾脏,释放更多红细胞,从而提升携氧能力。
然而,争议也随之而来。在挑战前,选手们允许呼吸纯氧30分钟,以大幅提升血氧饱和度,这一做法被部分学者质疑为“作弊”。他们认为,这就像赛车手提前加注硝基甲烷,是否算违背了自然生理?马里西奇的团队并未公开是否使用该技术,但强调“符合所有认证标准”。
更尖锐的批评来自医学界。美国生理学家戴维·辛克莱指出,长时间闭气可能导致脑微损伤,即便表面看似无恙,神经元也可能承受不可逆的压力。然而,自由潜水界对此反驳称,顶尖运动员的脑部扫描并未显示异常,“我们不是在挑战死亡,而是在探索生命的可能性。”
自由潜水是一场与死神的心理博弈,静态憋气(STA)是自由潜水中最危险的项目之一。选手必须悬浮在水中,任何肢体动作都算犯规。2023年,法国选手摩根·波西斯在冲击25分钟纪录时失去意识,最终被迫退役。马里西奇的医疗团队在本次挑战中准备了ECMO(体外膜肺氧合)设备,以防万一。
马里西奇描述的水下状态近乎宗教般的“入定”。水下没有声音,只有他自己的心跳和逐渐逼近的黑暗。心理学家发现,顶级自由潜水员具备极强的心理控制能力,能够在极端环境下保持冷静。“这不是体能比赛,而是大脑如何欺骗身体,让它相信‘还能再撑10秒’。”
普通人是否能够练出“29分钟肺”?专业教练警告:未经训练的尝试超长憋气等同于玩命。2021年,一名意大利游客在泳池模仿纪录时昏迷溺水,所幸被及时救回。想要安全提升闭气时间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横膈膜拉伸:每日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可提升肺活量; 二氧化碳耐受:逐步延长闭气时间,让身体适应高碳酸血症; 心理暗示:通过视觉化训练降低氧气消耗。马里西奇的下一个目标是30分钟。当被问及极限在哪里时,他回答:“鲸鱼能在水下睡90分钟,人类才刚刚摸到门槛。”这场无声的较量,或许终将改写我们对生命极限的认知。人类在探索生命的边界时,或许不仅是在挑战自我,更是在探寻生命本身的意义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